课程作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固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障,更是推进“全程育人”工程和加强应用型改革的重要途径。让课程作业成为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每个教师的愿望与追求。人文系从学生的成长成才出发设计作业,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在课程作业中提高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人文系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每个老师根据课程特点,作业布置形式多样。学生既可以完成教师建议统一完成的各项作业,又可以自主选择分层作业,还可以完成自己创造性设计的作业。有的以小组讨论PPT汇报形式,有的以读书笔记形式,有的以讨论录音形式。系里还将部分学生作业和优秀学年论文汇编成册,目前已经汇编了《身边的绍兴文化》摄影作品集。人文系注重通过不同形式的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开放性的作业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对于课程作业这个育人环节,系书记潘成刚老师告诉记者,课程作业有三大特点:第一,课程作业是“全程育人”的平台;第二,课程作业是师生教学互动的载体;第三,课程作业还是学业成绩评价的依据。潘书记还提到,单纯按照教材上的作业题或自身教学经验的积累题来给学生布置练习,往往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弱,使得教学质量下滑,不利于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
人文系不仅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还通过实践性作业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多媒体竞赛和汉语口语竞赛项目,科学设计布置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生根据作业要求,自我创作和编导的首部反映优秀大学生事迹的微电影《寻迹》,上线第一天点击率就达1000多次,赢得了师生广泛好评。另外,学科竞赛成绩也显著提升,今年参赛学生获得了浙江省汉语口语竞赛两项二等奖和一项三等奖,绍兴市非遗宣传片比赛也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这样的作业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可谓一举多得。
学生考研和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文系主抓的两项重要工作,系领导高度重视,专题开会要求老师设计一些探究性作业。有的老师以小论文、策划书等形式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多种途径查阅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解、处理、整合,使学习成为自主构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目前,在刚刚结束的绍兴市第六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中人文系一名学生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对于课程作业改革的思考,潘书记说:“课程作业设计与布置应具有‘四性’——科学性、多样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作业的内涵及其表述要具备科学知识的特点,要突出教学目标要求和课程特点。教师通过作业设计把学生从封闭走向开放,带出课堂,对接市场,深入生活,贴近生产实践,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教师要结合专业实际、生产实际、市场需求、生活实际、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实际,设计出研讨式、探究性和操作型的作业。
人文系通过多种课程作业途径,促进了学生对这一作业形式的认识,提升了学习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强化了专业学习,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
(院报记者 姜丽 林紫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