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习近平在《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本期元培青年们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以“危机”二字谈自身的看法与感悟。
设计学类1905班 蒋凌峰:
孟子曾在《孟子·告天下》中提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是的,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只有心怀一定的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使我们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寻求立足之地!
忧患可以使担当大任的人经得住苦难的考验,可以促进人类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我们应当时刻保持危机感,不能被如今安逸的生活所麻痹,要知道,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多少先辈的生命换来的。
在美国阿拉斯加动物园中的鹿苑里发生了一件值得每个人深思的事……狼捕食鹿,人们想让鹿不被狼捕杀而杀死狼。他们违背了" 优胜劣汰" 的原则。由此,狼便越来越少,本想鹿应该增多了,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是因为,鹿缺少了忧患,只顾自由自在的生活。原来有狼追鹿,鹿就会奔跑,现在,狼没有了, 鹿的体质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见,忧患的作用不仅对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从古至今,多少英雄豪杰成就丰功伟业都离不开他们心中的“危机意识”,这也体现出“危机意识”的重要性。若是我们安于现状,心中没有“危机意识”,最后就会像那些鹿一样败下阵来,最终被社会淘汰,我们只有时刻保持警惕,才能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危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时刻警惕,保持“危机意识”,最终有所成就;还是安于现状,碌碌无为,最后一事无成,这都取决于我们自己。我相信,危机定能化为无穷的动力,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走向成功的彼岸。
设计学类1905班 葛张悦: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句话出自晚唐诗人杜荀鹤。诗人从辩证的角度剖析了人们在“泾溪石险”时的平安无事和“平流无石处”时的舟覆人亡的两种情况发现了值得人深思的哲理。联想到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事本不应该发生的事却发生了并且结果使人出乎意料。就像当你觉得自己某方面不错了你就放松了警惕,但是最后结果你却被别人甩在了后面,而当你觉得自己某方面不够的时候你就很努力去追赶,结果往往会让你欣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对这个诗句很贴切的印证。就举一个消防队员的例子。我们都知道消防队员行动特别迅速,如果像我们一样慢吞吞,一幢房子早烧光了。可是你有所不知,我们的消防队员所有工具都必须非常严谨地合理放置;晚上入睡,消防队员的衣物的穿脱和摆放,都有十分明确的规范。否则,警报响起来,靴子找不到鞋带,裤子配不着皮带,怎么办?现今我国是世界上的美国、欧共体之外的三大经济体之一,目前在经济总量上,中国位居第二。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财富急剧增长,我国的外汇储备高达3.2万亿。中国到2020年,就将会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可正是因为如此大好前景才应该让人更加忧心,在世界人眼中中国是各种建设都以完善的超级大国而在真正了解中国民情的人眼中国家建设仍任重道远。因为过去的十年,虽然中国经济总量整整增加了200%。但近两年出现通货膨胀后,又再经过国家财政政策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于是又出现了经济增速下降。而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在经济过快发展下却造成了我国民众收入高低悬殊,贫富的差距愈益加大。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正是再提醒中国各界人士去正视中国真正的经济状况,不要掉以轻心,以致沉沦。
我认为真正的危机始于平淡。中国百业待兴,危机四伏。一国内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二中国的和平发展要赢得国际社会的真正认同尚需时日。三周边环境动荡,安全局势不容乐观。面对诸多的危机中国人应始终记得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中国人民不断的发现危机、克服危机。
翻译1803班 徐欣玫: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短短四句,却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在面临危险时刻,人们往往步步为营、小心谨慎,集中精力面对险境,危难也就容易避免;身处安逸之时,人们反而放松警惕、疏忽大意,最终酿成被“小土堆”绊倒的惨剧。在正如孟子所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危机”并非所谓的“危机”,而是促成我们进步的垫脚石。
对于学生而言,考试可谓是我们经历过最多的关卡,小到初中时期的月考,大到关系命运的高考,它好比是一场战役,而我们要学会如何打赢一场胜仗。暂时不提正义与邪恶,二战时期,希特勒接连取得西线的胜利,但最终却败给了兵力殆尽的苏联;拿破仑百战百胜、横扫欧洲,却在一场滑铁卢中失去一切。一个失败于“三个月灭亡苏联”的狂妄,一个失败于自以为霸权巩固后的肆无忌惮。再结合考试来看,也是如此,我们若是无视“危机感”,急于求成,即使是面对一场不难的考试,也难免会落得功亏一篑的下场。只有脚踏实地,沉着冷静的分析,我们才能从容的应对面前的危机。
大学生更是如此,一旦脱离了高中按部就班的学习,失去了班主任严格制定的班规,没有了家长日复一日的叮咛……很容易被眼前的安全感蒙蔽双眼,觉得大学过得很轻松,只需完成任务就大功告成。于是很多人享受着眼前暂时的安逸,殊不知背后存在着更大的危机。听说过一句很残忍的话,“时代抛下你时,连再见都不会跟你说”。但事实的确如此,现在的社会不断淘汰弱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要想不被别人替代,就只有自己变得足够优秀,普通人的危机感来源于外界,而优秀的人的危机感来源于自己。
哈佛商学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曾经说过:“没有危机感,就是你面临着的最大危机。”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学会走出舒适圈,永远不安于现状。只有时刻保持“危机感”,才能保持不断前进的步伐,我们虽然无法预知未来,但通过脚踏实地一步步的积累,我们终会造就属于自己的光彩。
汉语言1803班 岳晓雨:
今日荣幸来谈谈“危机”,人要有所作为是没有安闲平顺的道路可走的,经得起考验才能锻炼出担当大任的力量和本领。客观环境对自己的矛盾正是培养锻炼自己的 ,苟且偷安就是自取灭亡。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告诉我们人要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对于强者来说,逆境总比顺境好。我觉得这句话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样,只有困难才能磨练你的意志。
以名家为例,众所周知,贝多芬的命运非常糟糕,二十八岁时他的耳朵先是日夜作响,继而听觉日益衰弱。在这样悲痛交加的日子,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振作精神,创作了著名的《命运交响曲》,因为他坚信音乐可以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他的坚持没有白费,他是成功的那个人。
古今中外,哪一个有杰出创作的人没有接受过命运的洗礼?没有遭遇过不公平的对待?你征服了挫折,你就会成为破茧成蝶的那一个,你向命运低了头,你便会如枯萎的花朵,悄然而逝。
逆境是阻挡弱者的大山,更是砥砺锋芒的磨刀石。困难如弹簧,你弱它就强。
中语1902班 胡柯婷:
古往今来,危机意识从来不曾消失在庙堂之上,是大臣"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直言进谏,它也同样是新时代的浪潮华为任正菲的"惶者生存",成为企业家创新创业的信条;更是“祸兮福之所以倚,福兮祸之所伏”中危机之于生存的相依相伴。
然而,近代中国就因缺失了危机意识而错失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巨大机遇,最终整个国家发展严重落后于世界。追根溯源,都是在原本是世界工业革命大潮的当口,清政府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将要落后的危机的到来,"天朝物产之丰"的夜郎自大而造成的历史悲剧。
由是得知,我们在安逸的环境里也必须时时唤醒那个被惰性消磨了斗志的自己,学会居安思危。试想自己在被命运无情倾覆和摆弄之下还能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与忧患意识吗?当青蛙已经慢慢适应了那惬意的水温,被这一时的安逸麻痹而忽略了生活里潜移默化的变化,没有危机意识,不能相应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应对变化,最后只能是“死于安乐”。
“你不可能要求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潭。”未经磨砺的灵魂,是没有深度的。然而,有的人只会向后退缩,畏葸不前。更有的人甚至在精神软骨的泥沼中甘心做“草莓族”,一压就扁,一碰就倒。如此,无法成就一番事业不说,恐怕连自己人生的方向盘都很难把握。相反,中流击水,才能真正熟谙水性;披荆斩棘,才能抵达未曾抵达的地方。正所谓,“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
简言之,只有时刻保持应有适当的危机意识才是自我得以不断完善的致胜武器。保持危机意识,并不代表着一味的妄自菲薄,相反,它是最能让你意识到缺陷和薄弱之处的,在应对危机时能够在保有自身长处的同时补足自身短板,才能让成长在一片暗流涌动中静海深流。那是否保持过高的危机意识就能仰天大笑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过于谨小慎微,杞人忧天,过多担心不可能存在的危机,而将主要精神放在切合实际的挑战中去,努力研究影响自身发展的因素,争取进步最大化,发展最大化。
其实,很多时候,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危机,看似高山,实际上不过是座小山丘。不可否认,一些危难并非能轻易克服,但没有尝试过,怎会知道到底能不能克服呢?不试,半点机会都没有;试了,至少还有机会。即使最终没有克服,至少也是增加了阅历、磨砺。
诚然,谁的人生没有几分坎坷?谁的道路不曾有过崎岖泥泞?生命的常态,永远不只是浅浅的涟漪,更有涌动的暗流、潜在的礁石。正是这些,才构成了完整而丰富的人生;也正是在崎岖道路上的砥砺前行,每个人的精神生命才能不断成长。
反观当下,人们过度沉浸于自我的优越感之中,忽视来自周围危机和挑战。要知道,软化一个人的精神是比毒害一个人的身体更能致人腐朽不堪,而放眼整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失去了前进的精神动力,又怎能脚踏实地地向未来发起挑战?又怎能如初生的朝阳般充满生机和活力,直达辉煌点呢?
因此,摒弃盲目的优越感,树立必要的危机意识,人生才能走得长远。有人曾言:“每一次努力,都是幸运的伏笔!”如果你已经追不上他人的步伐,那么请问问自己,是否在一直坚持奔跑?只有实实在在地努力,用一点一滴的进步锻造一个日臻完美的自己,才能不惧未来路上所遇到的风风雨雨。生活里没有什么一劳永逸,只有持续不懈的努力才能自我成就。也只有这样的人,无论命运如何颠簸难测,终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微笑着去面对生活。
汉语言1922班 张巧楠:
开学的第一个星期,我和室友第一次踏进学校的图书馆,我有点吓到。因为看到图书馆里几乎座无虚席。每个同学都在努力的埋头苦读,连走廊里都有同学在低声的背着书。这一幕幕场景,深深地触动了我。确切的形容的话,那就是使我有了危机意识。我从没想到图书馆里居然有那么多的人在学习!这使我想起我以前大专学校里的图书馆,完全不是这样的场景,只有在重要的考试的时候,同学们才会去图书馆临时抱佛脚。而这里的同学,并不是这样的,他们似乎一开始就对一学期乃至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所以,在开学的第一周,便马不停蹄的在图书馆的书桌上汲取知识。我不禁羞愧的低下了头,大专三年我似乎都没有什么规划,只是麻木的上课,活在自己的舒适圈里。更别说学习其他的东西了。只会和室友在温暖的寝室里追着剧玩着游戏,舒舒服服的过了三年。仔细想想这三年没有收获什么使自己变强的东西。而现在,我仿佛醍醐灌顶似的,意识到现在不努力学习,出社会后会被形形色色的人秒杀。可能我还没进入岗位,就会被秒杀在面试的摇篮里。毕竟你永远想不到努力的人有多努力,优秀的人有多拼命。如果我不抱着危机的心态,仍旧沉浸在自己狭隘的舒适圈,我就永远不会进步,会被社会淘汰。所以学校便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我也要全力以赴时刻要有危机感与警惕感,与时间赛跑,和自己比较。借用杨奇函的话:“今天你又比昨天博学了吗?”来每天提醒自己,每天都要比昨天的自己更加优秀这样进入大社会我才能更好的适应,向社会交出一份属于自己完美的答卷。
汉语言1922班 余天:
有人说过:“危机感给我们带来防患于未然的警示,只有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在危机来临时从容应对。”比如一个企业,只有时时刻刻都保持着会被淘汰的危机感,才有可能在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存留,甚至一直存留下去。其次,危机感还会一定程度上激励我们前进。如今的时代,信息爆炸,我们常常会感觉到时间不够用,要学的东西太多,而一旦停止学习,就相当于会产生损失。其他人都在奔跑,你如果停下来,世界就会在别人的奔跑中换了样貌。每个职位都面临着被取代的危机,我们只有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创新进步。
“任何个人,在危机来临时,都想到要打破常规。”在那些具有顶层危机意识的人眼里,危机感就是对未来的先机。那些具有高层次危机意识的人,会在危机感来临前就做足准备,甚至通过高远的预判,使得他们在危机来临前,率先抢占主动权。简言之,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业,无论是教育还是家庭,如果我们身在危机中而不知危机,那就无法获得新生和进步。
危机感的强烈程度与我们的认知程度有关。我们所在的阶层,限定了我们的认知和预判力。认知层次较高的人,他们懂得预判危机,更懂得如何在危机中平安度过,甚至在危机中获得造化。因为他们知晓危机感在什么时候最容易消失,更知道如何去做,才能保持自身的危机感。
对于危机感的消失,显而易见,长期处于一帆风顺的时候,危机感就容易被安逸取代。人是天性喜欢安逸的动物,然而这种安逸往往会使人陷入危机。最得意忘形之时,危机感也容易被成功所蒙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时刻保持着忧患意识,才能得以生存,甚至生生不息,对生活充满危机感,才是生活里所应该追求的稳定。
长期的放纵,也会让人丢失危机感。我们在刚开始放松时,会产生放纵后的内疚感,这是一种警示,会督促着我们要及时弥补放纵时所犯下的恶果。若长期放纵导致内疚感消失的话,那就需要马上做出止损,不然以前所有的成绩都将前功尽弃。
人生彻底失意后,也会对危机麻木。一个摔倒趴下的人,不会再害怕跌下去,因为最差的结果也不过是保持现状而已。然而,这时我们应该做的不是继续趴着,而是试着站起来,拍拍身上沾着的尘土,哪怕是哭着,也要往前面走去。跌到的时刻不是没有危机,而是危机已经完全笼罩了你,唯一破除的办法,就是在困境中仍然怀着希望,并且去尝试着反抗。
我们应常常保持危机意识,并且在最容易丢失危机感的时候,要立刻意识到当下面临着的危机。危机感能够激发我们的潜力,让我们绝处逢生创造出奇迹。在这个时刻充满危机的时代,谁能更好地把握危机感,谁就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如果你没有危机感,就无法成长,危机感时时刻刻都在警示着我们,只有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前进,才能在未来的危机中涅槃新生……
汉语言1802班 王邹薇: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是”出自唐代杜荀鹤的《泾溪》。这首诗的意思是: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正如“思所以危则安矣”我们越注意就越不会出错,但是我们不注意往往会出错,所以,我们必须有“危机”意识,有“危机”意识,才可以保障我们“安全”人生。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只野猪对着树干磨它的獠牙,一只狐狸看见了,问它为什么不躺下来休息享乐,而且现在没有看到猎人。野猪回答说:等到猎人和猎狗出现时再来磨牙就来不及啦!可见,野猪时时刻刻保持着“危机意识”,有着这个意识,它就离危险远一点。
“危机意识”是时刻存在着的,每一位站在顶峰的人,都会保持着一种高度的“危机意识”。华为总裁任正非说的华为总会有冬天,准备好棉衣,比不准备好等,都是成功企业家“危机意识”的显现。
贝多芬说过:“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危机意识”的形成是来源于自己的经历,并且下意识的保持警惕。我们的“危机”,可能就是我们面临的艰难和威胁,而怎样有“意识”,就要我们不断地找到自我,超越自我,在现实中认清自己的情况,并且不断地克服自己的困难境界,达到一个“卓越”的地步!
汉语言1802班 郭美辰:
第一次听到“危机”这个词,是在2008年9月15日,美国规模最大,牵连也最广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同一天,美国最大券商和投资银行,“美林银行”被美国银行以500亿美元并购。9月17日,美国政府宣布将强制接管全世界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美国金融巨头接二连三破产,拉开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的序幕。
同年,我所在的地区也遭遇了自然危机——汶川大地震。我们处于龙门山断裂带上,各处报道都说,汶川大地震是中国一九四九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诚然,有的危机是蝴蝶效应的连锁反应,有的危机是自然环境的巨变,而有的危机来自自身的麻木。金融危机可以重整旗鼓,挥一挥说,“没事,我们重头再来。”自然危机,我们也可以拍拍同伴的背说,“没事,我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可是,来自自身的危机呢?随着“佛系”一次的泛滥,中年危机也开始低龄化了,做所有的事情都提不上兴趣,浑浑噩噩,惶惶不可终日。这太违背时代精神了。习近平主席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怕就怕有的人走着走着就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不知谨慎,不怕危机正在摧毁着时代青年。
我想,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谨小慎微,学会自省,学会独善其身。做热情洋溢的青年,打破重重危机,承载梦想继续砥砺前行。
药学1803班 吴子威:
众所周知,清王朝统治者由于“安全感”十足,总以“大清帝国”自居,不思进取,不求发展,结果不仅没安全起来,反而愈来愈危机,处处挨打,最后丧权辱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终至于走向灭亡。而“危机感”则往往能够刺激人们的奋斗精神。过分“安全感”往往使人不思进取,意志消退;而有些“危机感”常常能够使人卧薪尝胆、励精图治。
因此,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就有必要变“安全感”为“危机感”,使人们不要一味地“无忧无虑”下去,而要以革命加拼命的奋斗精神,以脚踏实地、实干苦干的拼博劲头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强盛。
中华民族历来是不甘落后的民族。希望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怀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增几分“危机感”",减几分“安全感”,在自己的土地上,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使中华民族真正以东方巨人的雄姿巍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经管电商1901班 陈梦佳:
路过险礁急浪的泾溪时,人们都会万分小心,因而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反而在平缓无礁石的水流中,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四句被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这四句所传达的就是一个主题——“危机”。
人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思想,居安而不思危,总是希望永远处在美好的事物中,沉迷于其中却又无所适从,享受着自我成就的优越感,丝毫不知自我的精神已被腐蚀成空洞,忽略周围潜伏的危机和挑战。的确,这种惰性人人都有,最终区别那些只是一味紧紧抓住舒适尾巴的和那些已经遥遥领先的人的,是他们所拥有并且已经觉醒的危机意识,这是他们成功的秘诀所在。
孟子有言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很好地描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危机观,事物的发展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一些突发事件是人所始料不及的,意外的突发事件可能会使没有准备的人陷入极大的困境,可能会给人致命一击从而迷失未来的方向。于人如此,于国同样如此,若是国家只停留在如今所取得的那些科技成就上,一味抱着自满心理停滞不前,他国超越则是必然结果。龟兔赛跑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并且已经是老生常谈的故事了,但我们们从中获得绝不仅仅是对兔子的骄傲心理的批评和对乌龟坚持精神的赞扬,更重要的是兔子缺少了那一份致命的危机感,致使它在比赛中失败。
泱泱大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国防科技力量,不断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也就在这里。落后者总会挨打,停滞者更是如此,中国作为后来居上的国家,科技实力存在着先天短板,但永远保持着居安思危的心态,永不放弃,实现了期待已久的弯道超车,坚持居安思危,既不因已得的进步而得意忘形,将之前漫长的赶超之路抛掷脑后,也不因未来将要面对的困难而放弃。就因如此,中国为世界贡献出了“中国力量”,凭借着居安思危的心态,展现了强大的“中国力量”,创造了新的中国奇迹。
居安思危,国之强盛之重器也!
国贸1902班 盛佳玲: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摆脱贫困》提及 “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和“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不可忘记危险的存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临阵不乱、处变不惊。”这两个观点,直观地表明要想国家安定、繁荣昌盛,就要时刻做到居安思危。而这种居安思危的思想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回想我们的大学生活,从九月份开学到如今的十一月份,学期已过去大半,但是扪心自问,真正能够做到像高三那般埋头刻苦学习的人却并不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被眼前“新鲜感”和“享乐”的迷雾遮住了双眼,一时忘记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我们缺乏危机意识,在肆无忌惮享受娱乐时光的同时,忘记了我们已经是成年人的事实,忘记了我们即将踏入处处都是竞争的社会,忘记了我们即将肩负起养家糊口的职责……因此种种,我们贪图安逸,我们挥霍青春,我们将一切的未来的危机抛诸脑后。可是,我们必须清醒过来,我们必须拨开眼前的迷雾,我们要去肩负起家庭的担子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因此,我们要从现在起去奋斗!
梁启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做到富国,我们就必须做到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外化于我们的生活就是刻苦学习。唯有学习能丰富自己的灵魂、增长自己的见识以及提高自己的能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我们的梦想,实现中国梦。而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时刻绷紧脑中这根弦,要保持着危机意识,才能戒掉懒散、走向成功。
我们要在课余生活多“走出去”。去参加社团,去参加学生会,去当志愿者……我们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拓展自己的发展面,将我们身上的可能性最大化的发掘。这使得我们在探索新世界满足好奇心、获得快乐的同时,还能增加我们的技能,正所谓“技多不压身”,也许这无意间学习得到的技能帮助我们在未来化解一次危机。
(来源:团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