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入职至今,卢小盼的辅导员之路已走过了将近六个年头,从硕士研究生毕业初入社会,到现在已成为一名优秀的一线辅导员,她不仅实现了“生”与“师”的身份转变,更是先后荣获了“绍兴市大中学校微团课大赛”二等奖、校就业创业工作“先进个人”、校第八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三等奖等。一路走来,卢小盼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心出发,做学生“心灵的导师”。

披荆斩棘,摘育人“桂冠”
2022年5月9日,第九届浙江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决赛落下帷幕,卢小盼代表学院参赛,与108名选手云端竞技并脱颖而出,荣获三等奖。时隔多日,再次回忆起这次比赛,卢小盼坦言,“这绝对是我发挥的最好的一次!”
第九届浙江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共有三个环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包括基础知识测试、案例研讨以及谈心谈话。“大赛时有一道案例分析题令我记忆特别深刻:作为一名辅导员,当遇到一位品行端正,但学习成绩较差的退伍学生时应当采取哪些举措,更好帮助其取长补短?”卢小盼认为,要结合该生优缺点、长短处综合考量。“该生具备极强的政治性、纪律性、执行力,可以安排支部优秀党员对接帮扶,进一步提高其思想觉悟;同时对接专业课教师,进一步督促其学习情况;也可以邀请他成为辅导员助理,在工作中深入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她将比赛作为实战,以“贴近实际”的方式真正替学生分忧,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

题目随机、现场发挥。“谈心谈话”环节一直是卢小盼参加辅导员素质能力相关赛事以来发挥较为欠缺的方面。“老师,你能不能别烦我,我想静静!”赛题中有关“失恋、课程重修、沉迷游戏……”这些关键词都来自于大四学生阿勇(化名),此刻的他正面临着学业预警的风险。如何解开阿勇的心结,引导他走出困境,成为卢小盼答题的突破口。抽到这道考题,卢小盼联想到了曾经工作生活中处理过的类似案例,通过安抚阿勇情绪,为阿勇查找补够学分的办法,帮助阿勇走出失恋的“emo”情绪,循序渐进地打开了阿勇的心结。最终,她以扎实的业务能力和稳定的现场发挥,圆满完成了此次“谈心谈话”。
紧张的赛程带给卢小盼一定的压力,她的空余休息时间几乎被压缩成了“一张薄纸”。每天要保证8至10小时的基础知识学习,桌上的咖啡满了又空、空了又满,案上写满网络思政类、政策法规类等知识点的稿纸换了一张又一张。自清晨至深夜,她时而埋首于案前,时而踱步于办公室,逐个攻破繁杂冗长的知识点。“准备过程是很辛苦的,对于我而言也是一次挑战。”卢小盼说道。
卢小盼还一直保持着夜听的习惯,每次傍晚下班回家,都会耐心听完《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电台节目,更是《喜马拉雅》的常客。“我非常喜欢事情背后发人深省的道理,就像是在与智者交谈,让我时刻‘三省吾身’。”时至今日,她依然会在夜晚打开电台,在广播中拂去一身疲意。

研途漫漫,巧与“育人”结缘
说起成为一名辅导员的契机,卢小盼算是个“半路出家”的新人。“我的本科和研究生方向都是理工科专业的,其实和教育并无太大关联,因为兴趣所以选择大胆跨越和尝试。”贴上辅导员的标签,她以全新的身份,开始了新领域的钻研。
初来乍到的卢小盼没有社会工作经历,在心理学、高等教育等方面知识空缺,在辅导员这条养成道路上走得并不顺利。为了填补漏洞,她会利用平时时间参加培训课,阅读大量书籍。《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分析》是她常看的一本书,每当看到书中发人深思的观点,她都要用笔把句子划下来,一遍一遍反复研读反复理解,直到“吃透”书中知识才罢休。
适应了辅导员身份后,卢小盼积极向同事学习工作理念与方法,在每一次与学生的相处交流中,慢慢积累出了自己的独到经验。“我不太喜欢给学生讲大道理、灌心灵鸡汤,更倾向于不以处分说教为目的,从呵护学生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成长。”她以一颗温柔细腻的初心,对待所有的学生,无论是心理辅导还是职业规划等其他问题,一次次耐心的“抽丝剥茧”,解开他们的心结。
在建筑工程分院,卢小盼还一直兼任分团委书记,大到管理学生会,小到指导分院学生组织活动,有条不紊、事无巨细、事事操心,受到了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广泛认可与肯定。在大家的帮助和鼓励下,她快速成长着,一步一个脚印地将育人之路走了出来。

六年来,她始终以“育人”为轴心,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多种多样的“育人”形式背后,是她坚定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来源:党委组织宣传部 大学生媒体中心 林鑫隆/文 瞿政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