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载光阴,初心未变。为进一步凝聚增强学院师生、校友对学校的归属感,充分展现校友在求学、工作和生活中的珍贵记忆和心得感悟,特别是生动呈现校友在毕业后扎根基层、励志图强、创新创业的感人故事。党委组织宣传部值学院20周年院庆即将来临之际启动校友系列访谈主题宣传,推出【校友故事汇】专栏,寻找20年最美的元培记忆,旨在展示广大优秀校友成长成才故事,树立典型、汇聚人心、传递力量,鞭策和引导今日学子学习先进、扬名争先,践行元培精神。
杨强,2017届原人文科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加入中储粮,担任团支部书记等,负责单位党建纪检、人事综合等工作,大学四年期间一直担任班长,所在班级被评为学院“先进班级”。曾任系辅导员助理、院系两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院学生教学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人等。

兴趣是漫漫人生路的指路明灯
“要保持自己的兴趣,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毕业的时候,杨强同时通过了教师事业编制考试和几家国企招聘考试,但他对文秘岗位更感兴趣,因此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教师等工作,毕业后就加入了中储粮,工作三年之后,这份兴趣仍然未减,他逐渐成为了单位骨干,目前正在参加中央企业班组长的教育培训。
一如他大学时代,出于兴趣参加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工作,“当初选择加入学生教学信息中心就是觉得干这件事情很有趣。”在学生教学信息中心,他一干就是三年,与刚刚成立的学生组织一同成长。也是出于兴趣,他参与了学院学生科研立项工作,并在老师指导下于《新教育时代》上发表合著文章。“对于选择困难症的我而言,兴趣是最大的衡量标准,我也建议大家把兴趣作为一个衡量标尺。”杨强说。
感恩,让所有的经历变成财富
“加入青协最初不是出于兴趣,而是鼓励”。回忆起在元培求学的生涯,除了溢于言表的喜悦之外,杨强也对在元培遇到的老师和同学充满感激,尤其十分感激鼓励他加入青协的老师和学姐,正是有了院系两级的青协经历,使得他现在从事党群、团青工作有的放矢,也因此被评为系统内的优秀团干部。
“工作三年了,回过头来才发现,如果我们能从过往经历中总结经验,我们就能学会感恩。”“元培其实为我们每个人都创造很多环境、学校的老师同学也都很可爱。无论你是想考研还是创业、就业,元培都会帮你。元培四年,是最快乐的四年,也是收获最多的四年。”他始终认为,参加工作之后之所以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发挥作用主要还是得益于大学时代所积累的文字写作、活动组织经验,得益于老师和同学对他的信任和支持。
要立志,要在心里埋下种子
爱唱《国际歌》的杨强,从高中时就憧憬入党,在2016年他终于加入了向往已久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党员,他至今记得在入党前一年,他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听到全场党员高唱国际歌的场景。他觉得在选择多样、诱惑众多的今天,年轻人还是要立下大志向,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到这个时代中去。他表示虽然现在自己,生活的目标也不外乎买车买房谈恋爱,但自己最高远的理想,永远是入党誓词中提出的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也正因如此,工作三年了职业倦怠也相对较少,因为他把为国储粮、储粮报国当做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星辰大海还看今朝。在学院建院20周年之际,杨强把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做对元培和学弟学妹的祝福和寄语,祝愿母校和学弟学妹前程似锦。
(来源:语言文学分院 通讯员:姜祝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