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载光阴,初心未变。为进一步凝聚增强学院师生、校友对学校的归属感,充分展现校友在求学、工作和生活中的珍贵记忆和心得感悟,特别是生动呈现校友在毕业后扎根基层、励志图强、创新创业的感人故事。党委组织宣传部值学院20周年院庆即将来临之际启动校友系列访谈主题宣传,推出【校友故事汇】专栏,寻找20年最美的元培记忆,旨在展示广大优秀校友成长成才故事,树立典型、汇聚人心、传递力量,鞭策和引导今日学子学习先进、扬名争先,践行元培精神。

胡祖平,毕业于我院汉语言文学011班,在校期间曾任班长、院办助理、校报记者,创办《风则江文学社》。荣获浙江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三等奖等各类先进和荣誉40余项。现任绍兴市委宣传部意识形态工作督查室主任,著有《鹿鸣集》《东晋南朝会稽郡研究》(合著)等,曾在各类报刊、文集等发表文章近百篇。
以梦为马,以笔为剑
为圆一个文学梦,高中理科毕业的胡祖平毅然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如此,他还加入了校内文学社,寻求自我锻炼。随着一天天的成长,他渐渐发现,跟在别人身后难以得到真正的磨砺。深思熟虑后,胡祖平选择成立自己的文学组织。创办“风则江”文学社伊始,亲自担任社长兼主编的他,为保证文章质量,篇篇逐字逐句修改,也为筹集经费,四处奔走。幸好努力总有回报,“风则江”出版刊物的质量为文学社赢得声誉,社团也从创办初期的30多人发展成为100多人。
大学四年,买书看书是胡祖平最大的爱好,他的床上永远堆满了书,有限的生活费也大半都花在了买书上。“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是他的原则。晚上枕边都备有纸笔,一有想法就摸黑写下来,这个习惯他一直保持到现在。阅读之余,胡祖平也喜欢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曾为了一篇有关《红楼梦》的论文,日日写到凌晨两点,一有空便“泡”在图书馆,有一次竟险些被锁在里面。成功总是眷顾努力的人,一星期后,他的论文获得了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三等奖,被《红楼梦学刊》录用并发表在册。
励志笃行,自强不息
胡祖平认为实践是成功的必经之路,所以每年寒暑假,他都不放过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先后到浙江日报社绍兴分社、绍兴日报社、绍兴广电总台实习。大三那年,更是在辅导员老师的支持下,组建了“越文化乡土调研团”并担任团长,还获得了浙江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而这些经验,都为他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毕业后第一份正式工作是担任一家国有企业的办公室文秘。面试时,他巧合遇到了“同道中人”的企业董事长,从野史轶事到古文观止,从七言绝句到近现代朦胧诗,二人相谈甚欢,他凭借扎实的文学基础成功入职。
还有一次,他周末去人才市场消磨时光,不料遇上了一个高职院校招文秘,面试时,校长看着厚厚的一叠发表文章和荣誉证书,当场要他签合同,他也成为当年这所学校招录的唯一一个事业编制本科生。
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胡祖平从学校跳槽到了当时的市外经贸局,仍是从事办公室综合文字材料工作。短短四年,他从事业编制转成了参公编制,并被提拔为综合处副处长,成为了当时单位里最年轻的副科级干部。胡祖平告诉记者,当年的文学积累,为他以后的理论研究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据了解,工作期间,他撰写的调研论文等多篇被省、市主要领导批示,荣获浙江省高校系统档案论文二等奖、绍兴市开放型经济调研论文一等奖;曾获市优秀驻村指导员、优秀公务员、优秀党员、先锋标兵等奖励和荣誉20余项。
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他看似偶然的成功其实主要得益于自身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充实的知识储备,正是靠着这些,他才得以一次次成功又华丽的转身。
初心不负,行稳致远
“很多人都说,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学习生涯的结束,但我不这样想。”胡祖平说道,“于我而言,工作之余看书、写作能让我内心保持宁静。”直到今天,他依然保持着大学时代的阅读习惯,坚持每天睡前醒后看一段时间的书。
几年来,他获得过荣获市优秀驻村指导员、优秀公务员、优秀党员、先锋标兵等荣誉20余项。与其说他是职场的“幸运儿”,倒不如说是因为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让自己走到了舞台中央。正如2010年“十大感动元培人物”颁奖词中所说:“汗水就像珍珠,跨越实现梦想。努力而健康的青春,永远是人生的骄傲。你的收获证明了理想和践行的重要。”
在胡祖平的内心,初心和梦想始终没有改变。十几年里收集的书已有上万册,闲暇的周末或晚上,一本书一杯茶,便是他的幸福时光。他感恩母校给予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帮助他从一位青涩的少年成长为优秀成熟的人。在元培成立20周年之际,胡祖平也送上了对母校最诚挚的祝愿:“希望每个元培学子都能在元培为自己的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母校以自己为荣。”
(来源:语言文学分院 通讯员:宣页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