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录取工作已接近尾声,学院2025届考研学子喜讯连连。报考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数达448人,上线人数为194人。截至目前,拟录取人数为154人,较2024年考研录取率有所提高。多名同学被江南大学、郑州大学、新疆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国内名校拟录取。现推出“研途榜样”系列报道,专题展示考研学子的精彩事迹,充分展现元培学子勤奋笃实的学习态度与精神面貌,以启示、激励广大学子砥砺前行、勇攀高峰。
徐朝辉,经济管理分院国际经济与贸易2321班学生,考取浙江万里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
命运的轨迹转向时,总藏在看似平凡的抉择里。当同龄人在专科院校的课堂上寻找方向,他已将求知的渴望化作破茧的力量;当备考的孤独如潮水般涌来,他在深夜的台灯下将每一道难题化作向上的阶梯。从专科生到本科生,再到叩开研究生的大门,徐朝辉用无数个日夜的坚持,将“不可能”变成了“一定能”。他的故事,是一场学历跃迁的逆袭之旅。

起点:专科生涯的觉醒与本科阶段的坚持
初入专科院校时,徐朝辉也曾在迷茫中徘徊。目睹身边同学沉溺于游戏、追剧,他偶尔也会心生动摇:“就这样按部就班毕业,找份安稳工作不好吗?” 但每当夜深人静时,他总会翻开日记本,写下内心真实的声音:“难道要因为一次高考失利,就放弃对理想人生的追求?”这种深刻的自我审视,使他逐渐清醒,并坚定了改变命运的决心。
此后,图书馆成为他最常驻足的地方。每天清晨六点,当室友们仍在熟睡时,他已经前往图书馆;无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日,他依旧雷打不动地坐在熟悉的座位上。在备考专升本的日子里,他曾多次陷入自我怀疑。有次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他独自坐在图书馆的角落,反复翻阅错题本,内心不断反思:“是方法不当,还是努力不够?” 最终,他发现自己在知识体系梳理上存在疏漏,于是开始尝试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学习效率因此大幅提高。

徐朝辉坦言:“相较于专升本,考研的竞争压力确实要大得多。然而,就学习环境而言,无论是专升本还是考研,最佳的备考环境一定不是寝室或卧室,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容易心生倦怠,得尽量让自己在图书馆这样氛围浓厚的地方学习。”无论是在专科阶段还是本科阶段,徐朝辉始终保持着这样清醒的认知,并且坚持不懈地付诸实践。
攀登:考研路上的破局之道
考研,不仅仅需要坚定的信念,更需要合理规划。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徐朝辉表示:“我对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了一定规划。第一个月,明确备考学校,收集资料,在暑假前学习数学,巩固基础,并保持英语的日常练习。暑假期间,系统学习考研目标学校自命题专业课试题,强化数学科目,并同步保持英语学习。暑假结束后,重点练习学校自命题,同时巩固数学、英语,并做好相关练习。考前最后一个月开始学习政治科目。”在长达九个月的全国研究生招生初试备考过程中,徐朝辉同学始终对自己的学习有着清晰的规划和认知,这也是他成功突破考研难关的关键之一。

与此同时,考研更是一场心理的较量。当被问及如何应对备考中的焦虑与压力时,徐朝辉表示:“不要给自己施加过大的压力,劳逸结合更能提升复习效率。”在复习之余,徐朝辉也会与同学一同去操场跑步、聚餐交流,以缓解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样是其突破考研困境的关键所在。
破茧:成功上岸背后的精神密码
徐朝辉的成功上岸,背后离不开其清醒的认知、不懈的努力以及良好的心态。明确目标是其成功的首要因素,从决定专升本到确立考研目标,他始终清晰地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这使得他在漫长的备考过程中保持了坚定的方向。其次,不懈奋斗至关重要。无论是专升本还是考研阶段,他始终保持着比旁人更多的付出与专注,正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使他在这场艰辛的比赛中脱颖而出,实现了自我提升与超越。与此同时,良好的心态同样不可或缺。面对巨大的压力,他真正做到了心态平和、坦然无畏。
回顾这段逆袭之路,徐朝辉深怀感激之情。他表示:“如果没有老师的悉心指导、同学的鼓励陪伴和父母的默默支持,我很难走到今天。”
来源:经济管理分院、学工部 倪晓霞、张姝琦、徐嘉寅/文 图片由学生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