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余载光阴,初心未变。为进一步凝聚增强学院师生、校友对学校的归属感,充分展现校友在求学、工作和生活中的珍贵记忆和心得感悟,特别是生动呈现校友在毕业后扎根基层、励志图强、创新创业的感人故事,特推出【校友故事汇】专栏,寻找最美的元培记忆,旨在展示广大优秀校友成长成才故事,树立典型、汇聚人心、传递力量,鞭策和引导今日学子学习先进、扬名争先,践行元培精神。
姜淑珍,学院翻译专业2019届毕业生。在校期间任写作社社长、“ESE”享说英语社主教练,连续三年荣获浙江省政府奖学金、综合一等奖学金,被授予浙江省优秀毕业生称号。硕士研究生考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荣获国家奖学金、综合一等奖学金等。毕业后成功申博上海外国语大学。

硕士毕业照
初生牛犊不怕虎
初入大学,姜淑珍便勇敢报名参加浙江省“新星杯”教师技能大赛,经过层层选拔,成功进入决赛。“高年级学生专业性强,但我时间多呀!”面对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学长学姐,姜淑珍精准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反复观看相关赛事积累经验,不断打磨课件,近20分钟的演讲,练习了无数个晨昏日夜。从容应战的那一天,姜淑珍原以为桂冠会花落高年级学生,当宣布自己为最高分获得者时,既惊喜又意外,赢得赛场掌声一片。赛后,她表示,不怯不惧,坚定不移,日复一日的努力正是自己从容应战的底气。

浙江新闻客户端报道浙江省“新星杯”教师技能大赛
探索者朝气奋进
“在现实断裂的地方,梦,汇成了海。”对于姜淑珍来说,不惧胆怯奋力踏向“梦”的每一步,都在聚集自己的“海”。写作竞赛锤炼思维,演讲竞赛历练胆量,口译竞赛锻炼专注,数模竞赛训练合作。回首过往,她曾在台灯下蓬头垢面改稿,在赛场上意气风发演说;文章从结构松散到环环相扣,台风从战战兢兢到从容不迫,言谈从磕磕绊绊到逻辑自洽,交流从拖泥带水到简洁高效。她曾经历过低谷,也享受过高光。她于迷茫中前行,于未知中探索,但求勤勉,不问结果,只顾风雨兼程。

参加全国英语演讲比赛
追光者摸索前行
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姜淑珍本着严谨务实的求学态度,奋楫笃行。她寻根究底,思路逐步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她多方交流,与同学分享观点体会,与老师讨论选题思路,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暑期研讨会,与来自天南地北的同学互动交流。“眺望是一种青春的姿态。”硕士毕业后的她,积极往返于两个校区之间,坚持读完博士研究生课程,并拜读相关任课教师自研究生以来所有的学术文章,深刻感受科研工作所需的执著与专注。“惊叹于老师们几十年如一日的科研深耕,也深感自己眼界与能力的局限,未来还需更加脚踏实地、摸索前行、拓展新知。”她感慨道。

摄于写作间隙
科研人匍匐前进
姜淑珍首篇实证论文发表历时两年,缓慢而艰难。选题不易、数据庞杂、模型重建、期刊连拒,屡屡受挫,习惯站在赛场聚光灯下的她,成为了在黑暗中不知所措的匍匐者。稿件被接收的那一晚,她彻夜未眠。究竟何谓科研精神?何谓甘坐冷板凳?她仿佛对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领悟,“一味的学术批判并非独到利器,为赞扬而赞扬有待考量,为批判而批判亦是极端。”在科研立项申报时,她曾信心满满地将论文交给导师,结果却收到满页的红色批注,一度崩溃,几个星期也不敢打开文件。为给自己树立信心,她曾幽默安慰自己:“老师批评的是文章,和我本人有什么关系?”调整心态后,她再次重拾信心,静心研读相关人文社科课题申报书籍,并在导师的帮助下,循着前辈的方法论慢慢摸索,逐渐有了新的认识和进步。

摄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
“科研经历让我学会多维度分析探讨,学会贴地前行,不在云端跳舞,懂得谦逊向上、理性思考,明白任何看似微小的贡献,也是科研人几个月甚至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努力成果。”她勉励自己,沉住气,一直往前走,持续撰写有意义的文章,在沉寂中发光,在寂静中前行。
来源:语言文学分院、校友办 宣页沁、周叔炜/文